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春华秋实 开心快乐每一天
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关于枣庄市滕阳魏氏和任城魏氏  

2012-02-27 23:51:39|  分类: 魏氏研究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 关于枣庄市滕阳魏氏和任城魏氏

作者:魏成刚

滕阳,即古滕国之南、薛河之北,古任城所在地,今山东微山县以北、滕州市张汪镇双庙村(魏)至官桥镇前掌大村一带,现有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魏征墓和建于唐代的魏征祠遗址。

从地理位置上说,枣庄滕阳魏氏其发源地是今滕州市张汪镇双庙村,后迁至官桥镇前掌大村,其位置是古滕国之南、薛河之北,正是古任城的位置,今山东微山以北。单从地理位置上讲,应当属于任城魏氏,其堂号应当归大名堂。但是,从明代以来的碑帖、谱籍资料记载上看,枣庄滕阳魏氏确属魏征后裔。我手头上拥有的最早的资料有7份:

1、邑庠生魏党于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孟春撰写的《修复族谱图记》和明万历四十七年撰写的《双庙魏文贞公祠碑文》;

2、大明洪武八年邑庠生亲属苗德秀撰写的《魏贵畦公传》;

3、大明宣德六年壬子仲春庠生魏敬已撰写的《剙(创)修族谱记》;

4、大元至正十四年丁已仲春黄山后进李学道撰写的《魏氏祖茔碑记》;

5、清康熙六年丁未桃月邑庠生魏一韩撰写的《剙修谱稿弁言》;

6、清康熙五年丙午蒲月伐林木邑庠生魏景、邑禀贡生魏一韩合撰的《魏氏祖茔禁约碑记》;

7、道光八年魏于芳撰写的《族谱草剙记》等。

上述资料只字未提堂号的问题。至于是大名堂,还是钜鹿堂?不得而知。明朝初期以来的所有资料都记载滕阳魏氏是魏征的后人,为避唐武氏之乱,从山西太原迁至滕阳。从迁徙的时间上可以断定,滕阳魏氏的始祖应当是魏征的孙子。只字未见过是任城魏汉后裔的记载。

关于滕阳魏氏的来历和发展: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都记载着同一事实:古滕阳魏氏始祖系魏文贞公的后代,于唐朝中页(公元680年左右),为避武曌之乱,自太原(一说平阳)徙居东海郡,肇居于今微山与滕州之间的薛河南岸,命名为礼教乡,即今双庙(东为魏征庙,西为阎王庙)村,又叫魏村,在此居住近500年,繁衍17代,历经后唐、五代及唐宋、两宋、辽、金之战乱,魏村魏氏也流离失所,徙居四方。至金大定(约公元1180年)年间,有七公祖,从双庙迁居其东北方向七里处前掌大村,死后葬于村北,有墓、碑和林地。至今830余年,应当是魏征第二十世孙,又繁衍了28世,前沿辈分应当是魏征第48世孙。

关于滕阳魏氏修谱活动:最早始于元朝中期七公祖的五世孙魏贵畦,开始立宗派。至明宣德年间,魏希闵、魏敬已等开始撰谱,至明末焚失。清康熙承年,魏泽民、魏一韩、魏景和、魏绍闻等编成稿册。其后,虽有多人起意修谱,均未果。至民国甲辰,魏广庭、魏振藻、魏振岳、魏振铨等,终如愿以偿。

关于滕阳(任城)魏征祠和魏征墓:为纪念文贞公,村民建立了文贞公祠,以享受文贞公的庇荫。居民有求必祷,有祷必灵。据康熙五年的资料记载,在前掌大村西南7里、文贞公祠之北、104国道东侧之薛河水中建有文贞公之墓(至于为何把墓建在河底,当地百姓还有关于文贞公的儿子平常是“让他打狗他撵鸡”就这一次听信了父亲的遗嘱,将其父葬在了河底的传说)。该墓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。文贞公之庙,在“文革”时期被“破四旧”的师生全部毁坏,值得欣慰的是庙内碑文已被人抄存下来。当地村民介绍:带领学生拆魏征庙的老师和一名领头的学生当年都得了暴病而死。目前,只有一口千年古井尚存,当地外姓村民自发在井口上方建了木亭加以保护,并设立了香炉。经常有群众来此为文贞公烧香,每天香火不断,成为百姓烧香祭拜魏征的地方。

关于道光年间记载的滕阳魏氏迁徙情况:

前掌大村魏七公生有四子,长次二支皆居沛县,(先住曲坊,有林),又徙沛南魏家营、魏老家等处,时相往来。中支迁东海境地(今有费东西魏家山头、邳有黄墩、台儿庄,皆其后)。三支名德,守旧,又生三子,长子名安,次子名成,三子名斌。元世祖南下,兄弟随军有功。赐安直隶总把奥鲁军民巡按;赐成益都路知滕州事;赐斌百户。此为三世。安生子六名,千牛早卒,以次支成之次子嗣之。成生三子,长名仲让,次名仲温,三名仲良。斌生三子:整、兴、显。此为四世。仲让生三子:瑛、瑢、葵。仲温生一子名珍。仲良生二子:琅、瓒。整生四子:莹、琚、璘、瑷。兴生二子:琳、琪。显生二子:琰、玹。共十四支。分三房十四支,各立门户。六世以下,迁南林。南林分五支。元末,长支南下,在江西南昌府西门外;次支在东北魏家庄、魏家村等处。前掌大余者不足十分之一。滕阳魏氏前沿已经到达魏犨第91世(裕字辈)。矩祖迁薛城南石沟,属次长房。

在此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山东枣庄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是苏北、鲁南、江西南昌、东北魏家村等地魏氏的发源地。

1、凡宋代(公元1190年前后)迁居苏北(丰县、沛县、邳州、铜山、连云港),鲁南(台庄、峄城、苍山、费县、薛城、山亭、枣庄)一带的魏氏,找不到始祖来源的,都可以到山东枣庄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来认祖归宗。

2、凡元末(公元1300年前后)迁居江西南昌府西门外和东北魏家村、魏家庄而找不到始祖来源的,都可以来山东枣庄滕州前掌大村认祖归宗。

滕州市还有一支魏氏,是盱眙人,明洪武年间受封于滕,世为千户。至1988年,已繁衍24代。据推算,该分支始祖生年应当是公元1270年左右,距魏犨的生年(前680)是1950年,按照30年传一世,应当传65世,即该分支始祖应当是魏犨第66世。从1270年至1988年,是718年,应当传24世,这与现实正好符合。到公元1988年,该支前沿应当到达魏犨第90世(66+24)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81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